二月橙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折琼枝 > 折琼枝 第124节
    难道……
    祝衫忽然上前,一把抓住徐氏的衣襟,呼吸因怒气而粗重,质问道:“徐南燕,你说实话,你是不是对我大哥有别的心思?你当年原本想要嫁的不是我,是不是?”
    屋门处的邬嬷嬷大骇,扑通一声跪下:“老爷,夫人这么多年为您做了这么多事情,您不能这样对夫人啊!”
    徐氏却也不慌,冷冷直视祝衫:“现在说这些有用吗?祝衫,你的儿子还被关在牢里,还是想想办法怎么救他出来吧。”
    祝衫几乎目眦欲裂,“你……”
    “你要打我吗?你敢打我吗?”徐氏看着他,竟轻笑起来,“祝衫,你娶我的时候就说过,不管怎么样我都是祝家的夫人,无论我做什么,你都听我的。”
    “怎么啊,现在要反悔了吗?”
    祝衫盯着面前仍能看出当年风姿的女人,放在身旁的手紧握成拳,就在众人以为他要动手时,他却仿佛山巅倾倒,霎时间颓靡下去,似刹那间老了数十岁。
    祝衫弯下背,笑声嘶哑,唤徐氏的名字:“徐南燕,是我瞎了眼。”
    是他愚蠢,快二十年才看清这个女人。
    原本以为娶回了个美娇娘,却原来是这样心怀不轨的毒妇。
    此时,庭院外忽有小厮急匆匆进来,“老爷,有消息……”
    只是那小厮莽撞跑进院子,看见眼前景象登时吓僵,剩下的话再说不下去。
    祝衫没有开口。
    徐氏看向那小厮,寒着脸道:“说话啊,什么消息?”
    小厮战战兢兢地跪下,回禀道:“是二爷那边的人带来的话,那人说,说……”看了看徐氏,忙又低头,“二爷说,徐夫人若想救自己的儿子,今日申时,走石坡相见。”
    这句话落下,在场的人皆是一僵。
    走石坡。那是什么地方,他们不会不知道。
    徐氏指甲寇丹陷进掌心,脸色难看,“祝辞……”
    邬嬷嬷膝行几步,拉住徐氏的衣袖,哭劝道:“夫人,这明显是刻意的啊,走石坡埋着大老爷和大夫人的尸骨,二爷这是不放过我们,您别……”
    “赵玉槿在那儿我就怕她吗?”徐氏冷笑起来,“我倒要看看祝辞能搞出什么名堂,我是他亲婶母,难不成他还能杀了我不成?”
    徐氏看向跪在地上的小厮,那小厮被看得毛骨悚然,忙不迭道:“知道了,奴才知道了……奴才这就去!”
    说着,连滚带爬忙跑了。
    不远处,身躯佝偻的中年男人依旧沉默不语。
    徐氏看了他片刻,走过去,如从前一般手臂攀附上他肩膀,温言软语道:“老爷,这么多年,我做的事情都是为了我们的儿子啊……只要除去了祝辞,我们就什么障碍都没有了,三房对我们丝毫构不成威胁,到时候,祝家就只会在我们手里。”
    祝衫慢慢抬起头,死盯住她,“你还看不清现在的状况?”
    一直跪在后头的邬嬷嬷也膝行过来,哀声劝道:“夫人,您忘了吗,如今二爷是连太子都要退让几分的人物,我们……”
    徐氏猛地打断她,“我的儿子已经在他的手上了!顶多他再杀了我罢了,再说,难道他敢?”
    徐氏眼神阴沉,思索片刻,忽然又道:“去把这消息告诉老太太。”
    祝衫陡然抬起头。
    “徐南燕,你疯了是不是?!”祝衫瞪着她怒喝一声,“老太太已经这么大岁数了,平日又对我们延儿疼爱有加,你居然……居然也能做出这种事情?”
    徐氏皱眉看回去,“不过是去一趟,也让老太太见见自己的大儿子,顶多坐马车辛苦了些,其他有什么要紧?她是祝辞的祖母,有她在,祝辞就不敢对我们怎么样。还有,借着这个机会,我也要让老太太好好看一看,她这个孙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。”
    顿了顿,徐氏质问道:“老爷,现在延儿在祝辞手上,性命岌岌可危,难道你不想救自己儿子?”
    祝衫一言不发,片刻后,无力地闭上眼睛,像是一句话都不愿再说。
    *
    走石坡位于永州西面边郊一座小山麓脚下,荒无人烟,少有人迹。这里的景象,同永州城内天差地别,荒草丛生,放眼望去皆是尘土,距离这里最近的市镇也有十几里。
    荒凉的土坡上,冷风阵阵,不起时还好,一起风,小姑娘戴的风帽便吹得鼓起,鬓边的发丝四散,眼睛都快睁不开了。
    祝辞看向身边,小姑娘低着头胡乱拨着头发可怜兮兮的模样,不免含笑:“后悔来了吗?”
    不知道是不是连上天的风都眷顾他,男人站在风中,青衫落拓,如朗月清风,竟没有多少影响。
    冷风将他的发往后吹去,衣摆猎猎,他唇边弧度薄薄,笑着看她。
    柔兰瞧了他一眼,低头把刮到脸上的发丝拨开,轻轻哼了一声,“不后悔。”
    他要揶揄,意在说她不听话,偏偏要跟到这里来。
    她就不如他的意。
    这里怎么了,她甘愿陪他在这里,就算被风吹走她也不后悔。
    岚香打着把伞,想替柔兰挡风,还是被吹得东倒西歪,差些往前跌了个跟头。赴白条件反射想要搀扶,想起什么,严肃地收回了手。
    寒风之中,身后几辆马车辘辘驶来,由远及近。
    祝辞望着坟前飘落的枯叶,微微笑了笑,“母亲。”
    他道:“这么多年,儿子终于能替您把事情了结了。”
    马车并不止一辆,接连在不远处停下。
    最先下来的是徐氏和祝衫。